民以食為天,食品安全,關乎民生。廣東查獲大量“問題肉”,如病死豬肉用甲醛浸泡,用有毒松香來脫毛,甲醛泡出毒雞腳,凍豬產品帶有蹄疫病毒、豬瘟病毒,病死豬流向多省份,瘦肉精再度出現在凍牛肉中等,令人觸目驚心,甚至一時間讓公眾談肉色變。食品安全,無小事,兒戲不得。無論之前轟動全國的“毒奶粉”、“毒牛奶”事件,還是“紅心鴨蛋”、河北新樂“黑心肉”、廣東佰易免疫球蛋白事件,都引起過社會恐慌。
“問題肉”的問題,絕不僅僅在肉。廣東發現的“問題肉”流向了何方?據當地警方追查發現,“問題肉”銷售半徑主要是“黑窩點”周邊的農貿市場。此外,一些肉制品是通過物流,相關部門已對問題肉流向追查,并且對相關產品進行查扣和監督銷毀,但沒查到的呢?很有可能已經流入了市場,甚至上了百姓的餐桌。“問題肉”像針刺一樣,刺激著公眾的神經,違法犯罪手段令人發指同時也難免讓人擔憂。
沒有嚴懲,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食品安全,若食品安全刑罰力度不夠就難以震懾犯罪。近年來,國內食品安全領域屢次發生重大公共事件:瘦肉精、蘇丹紅、“毒奶粉”、地溝油……每一起,都在社會掀起軒然大波,既嚴重影響公眾身體和生命健康,又可能動搖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。廣東的“問題肉”像一面鏡子,既照出了黑心商家的“丑陋”,也照出了監管漏洞。經濟利益的驅動,讓黑心企業“亂花漸欲迷了眼”,影響惡劣的背后,則是唯利是圖,是淡漠社會責任,是蠶食誠信在作祟。可以說,因暴利驅使,一些商家和企業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觀念,加上食品違法經營成本太低,讓他們變得喪心病狂。
同時不可忽視的是,當前食品違法犯罪中比較突出的就是食品非法添加問題,包括食品添加非食用物質甚至是違禁物質、濫用食品添加劑、濫用農獸藥等。除廣東“問題肉”外,今年7月28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的《關于11批次畜禽肉不合格的通告》中,就出現了沙丁胺醇(俗稱“瘦肉精”)、氯霉素、獸藥呋喃唑酮等禁用獸藥的身影。此次不合格產品的抽檢時間段為5到6月,涉及的企業分布在北京、黑龍江、福建和河南等地。“瘦肉精”又上餐桌,暴露出監管漏洞。盡管政府嚴禁使用“瘦肉精”違規藥物,并要求在各個環節嚴格把關,但此次不合格樣品的出現,無疑給國內畜禽肉安全監管體系敲響了警鐘。
每每,有害食品安全的事件,都讓我們為之不恥;每每,看到不法企業的“黑心”行為,都讓我們義憤填膺。“問題肉”的問題,是個系統問題,并不止于肉。一方面需要加大曝光,加大不法企業的違規成本,另一方面也需要從生產的源頭上加強控制和監管。打擊食品安全犯罪,決不能手軟,真正實現安全健康的食品環境,需要從重處理形成“違法必究”和“執法必嚴”的高壓態勢。 |